首页 > 城事 > 详情
探访无障碍校园:细节藏关爱,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“抵达”
时间:2025-10-29 来源:三湘都市报
分享到

​文/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昱

上课铃声响起,小明(化名)在妈妈的搀扶下,缓缓走进了运动保健室。因受脑瘫和智力障碍影响,小明每天都必须坚持康复训练。借助平行杠、阶梯器,他颤颤巍巍地走着,身形也在仪器的作用下慢慢被矫正……这是长沙市天心区首个高标准普特融合教育学校——先锋小学里每天会出现的场景,也承载着社会对每一个特需儿童的关爱。

在湖南省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,先锋小学的无障碍设施适配性设计实践项目引人关注。10月29日,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先锋小学,看学校是如何探索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融合教育。

在长沙市天心区先锋小学里,特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康复训练。(受访者供图)

每一处无障碍设施都体现着关爱与周到

先锋小学目前有8个特教班,96位特需儿童,涵盖孤独症、智力障碍、听力障碍、多重障碍等多种障碍类别。这些特需学生在完成每日康复训练的同时,还会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、玩耍。

走进校园,记者发现,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关爱与周到。学校楼栋之间都有廊道连接,操场、各教学楼出入口还按标准重新调整了宽度与坡度,墙面还安装了扶手。教学楼每层都配置了无障碍卫生间,地面使用防滑砖,还铺设防滑垫,并设置扶手、紧急呼叫按钮。

按照“无障碍电梯”标识的指引,记者走进电梯,里面可容纳轮椅出行,还设置了屏幕和语音的双重提示。为了防止电梯门夹伤孩子,学校还放慢了电梯开关门的速度。

站在融合班教室外,透过玻璃窗,记者发现这里与普通教室有些不同。融合班教室里的灯光很柔和,没有设置讲台和台阶,而学生使用的桌子,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身高来调节,而座椅带靠背和可调节脚踏,有些还加装了防滑垫。此外,在这里,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上课。

在长沙市天心区先锋小学里,毕业学生回校看望阳光伙伴。(受访者供图)

残健融合教学,孩子们收获最珍贵的礼物

下课铃响起,三年级一班的小宇就笑着拉起新同学梅梅(化名)的手:“来,梅梅。我们玩‘影子跳跃’。”

梅梅是一位无言语能力的学生,听到邀请,她眼睛立刻亮了起来。几个普通孩子迅速围拢,大家自发调整了游戏的节奏和规则。

“小宇,你慢一点,梅梅能跟上!”旁边的小晨提醒。于是,他们不再比谁跳得快,而是比谁和梅梅的影子配合得更默契。

梅梅努力模仿着大家的动作,跳跃、转圈,每一步都认真又快乐。每当梅梅成功完成一个动作,周围就会爆发出真挚的欢呼和掌声。

特教班老师刘小煊告诉记者,这样的互动,让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学会了包容,各自也收获了成长中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尊重、理解和同理心。

“无障碍不是‘特殊照顾’,而是基本权利保障”

“我们针对不同的特需学生,制定了不同的康复教育计划。”该校融合课程中心主任孙琦介绍,为了保障特需儿童平等参与学校生活,学校的专项无障碍设施依据孤独症儿童、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、感知、行动和安全需求设计,让这类孩子能一边康复一边收获知识。

孙琦认为,校园里的无障碍设施建设,核心是促进教育公平,为所有特需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融合奠定基础。从保障教育公平上来说,让特需学生平等参与学校生活,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与资源,以增强其独立性、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,减少因设施不便导致的孤立感,助力其学业进步与人格健全发展。

“给特需学生办生日宴、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的良性互动、教学模式的个案化执行等等,都是学校在残健融合上的尝试,也希望这种融合理念能从校园向社会延伸。”先锋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杨明说。

杨明表示,学校的融合教育是希望向家长、社区传递“无障碍不是‘特殊照顾’,而是基本权利保障”的观念,打破公众对特需儿童的刻板印象,让尊重差异、包容多元的意识通过学生辐射到家庭,进而影响社会认知。同时,通过培养具备“无障碍思维”的学生,为未来社会无障碍环境的维护与优化储备公民力量。

责编:杨昱

一审:杨昱

二审:丁鹏志

三审:周文博

来源:三湘都市报

版权作品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